本網訊(胡挺 蔡小龍)三峽庫區泥沙淤積歷來是水庫運行關注的重點,防洪庫容內多淤一方泥沙,水庫防洪效能就減少一方。
6月初,由流域樞紐管理局承擔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題《水庫庫區淤積對防洪的影響研究》在武漢進行了中期成果咨詢,階段成果獲專家一致肯定。
該專題屬于“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專項”,實施時間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專題主要對三峽、溪洛渡典型水庫的泥沙沖淤規律進行分析,評價現狀淤積對水庫防洪的影響;同時建立水庫水沙數學模型,預測不同調度方式下未來庫區泥沙沖淤對水庫防洪的影響。
截至目前,該專題已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分析發現近些年來,由于上游建庫攔沙、水土保持、氣候變化、河道采砂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兩庫入庫泥沙明顯減少。同時,由于水庫庫尾減淤調度、汛期沙峰排沙調度等泥沙優化調度措施的有效組織與實施,累計淤積在有效庫容內的泥沙極少,占比均不超過1%,遠好于初步設計預期。現狀情況下,泥沙淤積對水庫防洪的影響不大。
后續,流域樞紐管理局將根據專家咨詢意見進一步完善專題深度研究,豐富研究成果,達到驗收規定要求,并努力促進有關成果轉化,指導三峽、溪洛渡水庫防洪與泥沙調度實踐。
【知識小課堂】
汛期沙峰排沙調度:汛期利用洪峰、沙峰傳播時間的差異,結合水、沙預報,前期攔蓄部分水量,在預報沙峰將抵達壩前時,加大下泄流量,增加排沙比。
庫尾減淤調度:每年4-6月份三峽水庫庫尾大部分處于回水影響范圍時,適時增加下泄流量、加大水流速度,可增強消落期庫尾走沙能力,減少庫尾及變動回水區的泥沙淤積,保障航道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