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是傳統化工大市,化工產業體量大、層次低、布局散亂、安全環保問題突出。近年來,該市一手抓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化工過剩產能,一手抓精細化工產業培育,引導化工產業向高端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一、規劃引領,優化空間布局。編制《宜昌市化工產業綠色發展規劃(2017—2025年)》,統籌全域范圍化工產業空間布局,將全市劃分為優化提升區、控制發展區、整治關停區和禁止發展區,明確不同發展導向。優化提升區以建設綠色智慧園區為目標,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引導園區外企業高標準搬遷入園;控制發展區嚴格控制化工產業規模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引導現有企業在等量或減量替代前提下改造升級,實現安全環保達標和清潔生產;整治關停區依法推進企業轉產或搬離;禁止發展區嚴禁發展化工項目。
二、分類施策,以搬遷促轉型。在抓達標排放的基礎上,將全市134家化工企業根據不同情況按“關改搬轉”分類施策,以安全環保標準倒逼34家化工企業關停,以市場機制推動57家企業自主改造,以政策資金扶持引導36家企業搬遷,對有意向轉產的7家企業實施轉產改造升級,不搞“一刀切”式治理和行政強制命令。制定《宜昌市化工產業項目入園指南》,從投入產出強度、產業定位、技術水平、安全環保風險等方面提高企業搬遷入園門檻,讓企業在搬遷中實現產品、工藝、技術、管理升級和轉型發展。
三、鏈條布局,集群循環發展。強化產業鏈培育,有針對性地引進下游配套型、服務型、延鏈型項目,促進化工產業向上下游產業鏈延伸,構筑循環對接、互補發展的產業鏈條,實現園區內部循環、集群發展。如興發集團,圍繞資源利用最大化布局產業鏈條、創新生產工藝,推動磷化工產業上下游配套、集群發展,以磷為起點,圍繞資源綜合利用主線,構筑循環對接、互補發展的硅化工、氟化工、氯堿化工、農資農藥產業鏈條。
四、強化支持,完善政策配套。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統籌安排10億元引導基金、5億元搬遷入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引導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和實施技術改造、裝備升級等;落實不少于2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磷化工循環發展。拓寬投融資渠道,推動國家開發銀行一次性貸款20億元,用于宜都化工園區承接長江沿線1公里化工企業搬遷轉移;發行30億元綠色債券用于支持長江宜昌段化工污染治理及園區綠色化改造項目;成立30億元化工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為化工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信貸支持。積極做好再就業服務,對分流職工,結合實際制定職工安置方案,妥善安置。
(來源:來源: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